
中風,有外風和內(nèi)風之分。我們一般講的內(nèi)風屬內(nèi)傷病證,又稱腦卒中,卒中等,現(xiàn)代醫(yī)學所說的腦梗就屬于這一范疇。
“
什么是中風? 有哪些危險性?
“中風”以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之五臟中風而為名
“中風”以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之五臟中風而為名,但后世流傳最廣的還是張仲景之“汗出惡風”之太陽中風,以及“中經(jīng)、中絡、中腑、中臟”之論述。后世醫(yī)家為了對二者進行區(qū)別,以前者為真中風,或者為類中風。
現(xiàn)代一般稱中風,多指內(nèi)傷病證的類中風,多因氣血逆亂、腦脈痹阻或血溢于腦所致。以突然昏仆、半身不遂、肢體麻木、舌謇不語,口舌歪斜,偏身麻木等為主要表現(xiàn)。臨床發(fā)病病急、變化快,病死率達10%-30%;致殘率60%-70%。
2014年后在中國人口死亡的病因中腦血管病居首位。但該病可防、可控、可治療。
通俗地講,腦梗就是腦血管部分堵塞了。
“
中風怎樣處理? 先弄清楚這些問題

血管堵塞與哪些物質(zhì)有關?
主要與血栓有關。無論是哪里的血管堵了,都有著一個共同的“兇手”——血栓。像心肌梗死、腦梗塞、下肢血管病等,都是血栓對人體造成的嚴重傷害。
血管堵塞前期有什么表現(xiàn)?
最令人震驚的是,99%的血栓是沒有任何癥狀及感覺的,甚至到醫(yī)院心腦血管??谱龀R?guī)檢查,血脂、血壓、心電圖等一切指標正常,卻在人們不知不覺或自以為心腦血管沒問題的情況下突然發(fā)生。但是中醫(yī)早期就能發(fā)現(xiàn)問題。
血管堵塞的病人有哪些表現(xiàn)呢?
中醫(yī)常常講氣滯血瘀,說的就是血管堵塞、氣、血、津、精運行節(jié)律失于平衡,輕的是毛細血管不暢,重的是小血管堵塞、甚至大的血栓形成。
我非常重視望診,病人會好奇你怎么知道我的那里有問題,我說你的病都寫在臉上,脈象上也反應出來了。
很多人臉上長斑,面色濃淡分布不均都是氣滯血瘀的表現(xiàn)。
中風的前期表現(xiàn)有哪些?
比如中老年人過早的出現(xiàn)健忘癥、走路不踏實等癥狀。平時有高血壓、糖尿病和心臟血管的其他疾病的病人應該特別注意。
中風與高血壓有聯(lián)系嗎?
大量的研究資料表明高血壓、動脈硬化與中風有著緊密的聯(lián)系。
那降壓藥對預防中風有作用嗎?
在一定程度上講是有的,但臨床上發(fā)現(xiàn)很多人服降壓藥同樣也中風了。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,還得從人整體的高度去治療,氣滯血瘀的要活血化瘀、行氣導滯;痰濕阻滯的要健脾燥濕化痰,治療方法很多。
現(xiàn)在很流行用三七粉、丹參、山楂等打成粉沖服預防中風,有效嗎?
這個是不支持的。有病看醫(yī)生,藥不要自己亂配,很多人說三七粉吃了不得腦梗了,腦袋就清醒了,就不暈了。
其實我在臨床觀察到的他們效果微乎其微,當然我沒有做統(tǒng)計處理,對有些患者來說是種心理安慰。
“
如何預防中風?做好這四件事

保持心情愉快很重要
1、保持心情舒暢。遇事不能過于著急,過于的興奮。對事物處之泰然。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(tài),這個是對腦梗塞最好的預防辦法。
2、合理膳食、適當運動、戒煙、酒,防治高脂血癥。我主張中老年不要偏食,什么都要吃,想吃說明是身體的需要,就有其合理性。
3、防治高血壓,西藥吃一輩是不科學的。
4、防治糖尿病,糖尿病是中風的高危因素。
“
中風怎樣處理? 中醫(yī)怎樣治療?

如果不幸得了中風,最佳的處理辦法是?
送醫(yī)院搶救。根據(jù)其嚴重程度,病情輕的,可尋求中醫(yī)辨證施治;病情急的,經(jīng)搶救后脫離危險后盡早使用中藥治療,最大程度地恢復病人對腦血管出血的再吸收,血管解痙、化瘀通絡并進,改善癥狀的同時,爭取恢復到病前狀態(tài)。
中醫(yī)如何治療中風?
中醫(yī)講究因人、因地、因時、因病制宜。辨證的情況下常用半夏白術天麻湯、苓桂術甘湯、真武湯、附子理中湯、補陽還五湯、桃紅四物湯等加減。
相關案例分享 案例一
患者,陳某,男,70歲。
病癥:08年4月初在成都巿第四人民醫(yī)院做疝氣手術后,第六天準備拆線后回家,清晨起床小便卒然昏倒,不省人事,口眼咼斜,半身不遂。
院方立即施行搶救,四小時后,血壓未見明顯增高,大、小便失禁,其它癥候沒有任何進展。CT等報告確診為腦梗塞。
家屬要求轉成都華西醫(yī)院。華西醫(yī)院進、出院診斷同前。經(jīng)治療后患者雖然蘇醒,已失去記憶,仍口眼咼斜,右側半身不遂,二便失禁。再轉成都醫(yī)藥大學附屬醫(yī)院神經(jīng)科治療。
治療過程:一周后患者再次入院。因患者是我的師兄,主管醫(yī)生是我多年的學生,特邀我參加治療。鑒于患者除上述臨床表現(xiàn)外,全身有些浮腫,下肢微陷,舌體大、質(zhì)嫩、邊有齒印,苔薄白,脈濡澀無力。我建議慎用液體的攝入,將其暫停,其它治療藥品也已用半年之,巳證明療效有限,也應在停用之例,決定尋求新的治方法,以中藥配合理療為主。
擬方:半夏、茯苓、麻黃、紅花、白術、桂枝、大腹皮、廣藿香、石菖蒲、甘草等
一周后會診?;颊咧T癥均較前有明顯好轉,特別是語言較前發(fā)音更為清楚,語言謇澀與對周圍環(huán)境的反應也較前準確,二便時有明確的反映。食量略增,便溏,舌體水津減少,苔薄白,脈同前等。守法適當加減。
一周后第四次會診。患者的認知能力更是明顯的增強,口齒雖不十分清楚,但能準確地向去探望他的友人、親朋打招呼,情緒易于波動,常常見到致愛親朋而聲淚俱下。其它各方面體征在原有基礎上均有好轉,癱瘓的右側肢可艱難的屈伸,并有痛覺和溫覺。
鑒于我工作繁忙,不能長期介入這一患者的治療,建議主管醫(yī)生仍以運脾除濕,利水,活血化瘀、通絡為基本治療原則,配合理療以促進水津運化,氣血的流通,以便促進患者進一步的恢復。
案例分析
江秀成老師認為:“治療中風痰濕閉阻時,運脾除濕是芳香開竅的基礎,臨床常用藿香、菖蒲等,但卻遠不能滿足臨床開竅的需要,應加入麝香。
此藥在開竅醒神中,是其它藥不可替代的?,F(xiàn)代藥理證實,麝香,主要是中樞神經(jīng)興奮藥,對于竅閉者能及時地使用,可大大地促進腦梗部位的再通。
據(jù)筆者多年臨床觀察在這類病患中能及時準確地口服0.1-0.5克麝香,其療效使人意想不到,沒有它藥可比。”
相關案例分享 案例二
病癥:楊某,62歲,中風半年后,由朋友攙扶至江老師處就診。面色暗晦,面斑濃淡不均,口角流涎,語言謇澀不利,四肢厥冷,半身不遂,舌淡體胖夾瘀斑邊有齒印苔白膩。
治療情況:以半夏白術天麻湯,同時加麝香0.5g/日,分兩次沖服。
一周后病人已無需他人攙扶,面色、精神、語言謇澀不利均改善。以真武湯加減。
一周后病人已經(jīng)可輕松上七樓去向江老師致謝。
后續(xù)治療在溫陽化氣利水、化瘀通絡、調(diào)和氣血基礎上用藥。兩月余,病人基本恢復到病前狀態(tài)。
案例分析
此例患者經(jīng)濟條件允許,能及時用上足量麝香,對于其腦血管再通,腦細胞、神經(jīng)等恢復起來尤為關鍵的作用,可謂不可缺少的必要藥材,是其他藥不可代替的。